期刊名称:艺苑 创办日期:2005 主管部门: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刊期:双月 电话:0591-38268061 Email:yyzzs@vip.163.com 国内统一刊号(CN):35-1278/G0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2545
民族题材影视作品作为呈现中华多元文化的重要载体,始终面临着市场效益与艺术品格、本真性表达与他者化书写的双重困境。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以非凡的影像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民族影视剧的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作品通过边疆空间的诗性转译、文学性叙事的内核支撑、共通情感的审美召唤三重艺术突破,赢得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以及广大观众的喜爱。文章以“中华性”话语建构为切入点,深入解读和分析《我的阿勒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拓新实践,探讨其在新的社会时代承载的独特文化审美价值,以及对推进民族团结和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
社会结构是个体行动者的先赋性制约,然而行动者可以通过自我实践重塑出新的社会结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及其续作《哪吒之魔童闹海》之所以引起大众反响,在于它在叙事中引发观众对哪吒苦难与抵抗的共鸣,这种共鸣实际是人们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思,呼应了社会学“结构-能动”的逻辑框架,由此启发了影视在创作与传播的过程中应当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打造出有现实影响力的题材,并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激发文化的魅力。影视传播的最大化在于让社会大众充当传播的共同体,让影视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彰显社会价值。
鉴于2025年春节档国产IP在市场中占据流量高位,聚焦其续作并深入探究其经典化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围绕这一现象,文章尝试从历史逻辑、跨媒介叙事与技术赋能等多个维度,探讨国产IP经典化路径的形成机制与传播实践。研究发现,国产IP续作往往深植于传统文化土壤,通过重构历史叙事与传递原型意象,生成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经典基因。同时,它们借助媒介融合推动IP生态的延展,实现圈层突破与文化跨界,拓展经典叙事的传播场域。借由技术的不断进化,这些作品在叙事表达和美学建构层面亦呈现出新的变革趋势,促使经典价值体系不断被重塑与再定义。这一过程不仅为国产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现实路径。
张艺谋自1980年前后由摄影师转型至导演之后,开始逐渐在创作中探索和融入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艺术形式。“等待”意象作为一个典型的艺术手段被张艺谋在早期创作时广泛运用,其作品结合故事和镜头语言艺术设计,都赋予了“等待”意象多样的诠释空间。随着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加速推进,电影产业化时代随之来临。票房与市场不再简单地满足于艺术电影的尝试和创作,中国电影从艺术探索转为务实性的实践。张艺谋的电影创作也逐渐面临挑战,其电影风格开始迎合大众而出现转变。文章借助张艺谋导演电影中的“等待”意象,论述其在产业化时代前后创作风格的转型与变化,探索其电影创作的特点,以此来更好地理解其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
民国时期的戏曲界冒名之事频繁发生,主要冒名的对象是名伶与剧评家,冒名的目的不外乎求名或者谋利。冒名的发生除了道德方面的因素之外,还应注意商业市场、大众传媒与法律监管等方面的影响。细究冒名事件的来龙去脉及梨园行各类人事交互过程,可以为我们了解民国时期的戏曲行业生态及剧界人士心理提供一条新路径。
话剧服饰的视觉叙事是将视觉符号运用在服饰设计中,不仅能塑造独特的人物造型,还是角色内心世界的外在映射。角色化的服饰装扮能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人物的性格、心理的变化,是解读戏剧人物的视觉依据。文章通过对话剧《邓世昌》中人物造型设计的研究,探索话剧服饰在演出中对角色塑造的作用,即它是如何通过角色性格、心理表象及特殊情境来完成对人物造型的视觉叙事表达,进而丰富戏剧艺术创作的表现力,为剧情氛围的渲染、剧情主题的反映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有力支撑。
当代剧场中,各类跨媒介技术已然风靡云蒸,并催生了剧场的数字化融合以及数码审美的导向。剧场媒介的嵌合形式,呈现从“媒介蒙太奇”向“媒介体系”的转向:“媒介蒙太奇”承托经典蒙太奇理论,在叙事拓展和多维视觉转向两方面增强了戏剧表达,并最终演变为更为成熟和具有主导性的“媒介体系”。“媒介体系”融合了剧场中的新老媒介,成为“戏剧性”的发生器,并超越传统戏剧的空间域限,产生了非具身的现场性。基于此,剧场的数字化趋势之下“媒介性”与“现场性”间的对立已然被打破,二者作为数码的两种特性,共同导向了剧场的数码审美趋势。
跨媒介语境下,出现了各种艺术形式共生融合的独特局面,尤其是影视艺术与中国美学精神下的传统艺术进行融合建构。傀儡戏是中国古老的戏剧剧种,作为独立媒介历经了千年演变,在传播发展过程中承担着意象符号的功用化。在影视这一日益壮大的综合媒介中,傀儡戏作为一个传播载体逐渐渗透到影视媒介的大潮之中,进行着影像化的重构。在参与影视作品的故事化表达与创意性呈现的过程中,傀儡戏也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美学建构与情感认同。文章以媒介、载体、符号三个维度为理论框架,结合中国傀儡戏艺术与影视作品的共生融合,探讨在影像化传播的建构机制下催生出的新颖艺术效果和审美体验。
人工智能技术催生了“人机共舞”这一新兴范式,正在逐步重构舞蹈创作的逻辑体系。基于动作捕捉与生成算法,该技术突破了人体生理边界的限制,构建出虚实交互的动态编舞系统,从而实现动作语言的持续创新与舞台空间的有效延展。在理论层面,相关实践融合了具身认知与混沌美学思想,提出了“数据生成—生物校验—情感映射”的三维框架,以平衡技术理性与艺术感性之间的张力。在具体操作中,人机通过实时反馈建立了共生机制,呈现出如光影响应、虚拟角色共舞等互动形态,进一步拓展了舞蹈的叙事维度与表现边界。然而,这一创作模式同时引发关于创作主权模糊、文化符号失真等伦理争议,提示技术介入必须锚定于艺术本体性的价值立场。
“丽”作为中国美学的范畴之一,当下常与其他美学范畴合用,如“美丽”“瑰丽”“绚丽”等,“丽”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意义。先秦时期并未把“丽”与其他美学概念混为一谈,而是对“丽”及其延伸“巨丽”“悲丽”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识追求,并在先秦宫廷乐舞以及诸多艺术门类中均得以体现。研究先秦舞蹈对“丽”的审美追求,一方面可以丰富先秦舞蹈审美意识研究,推动先秦舞蹈史横向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展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动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以符号学、空间美学与道家禅宗哲学作为理论工具,通过对沈伟的现代舞作品《声希》的舞蹈动作、舞台布景、背景音乐和叙事逻辑进行多维度分析,揭示《声希》如何通过现代艺术形式,将《道德经》中“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古典命题转化为当代剧场实践。通过分析得出,《声希》的综合性并不是将西方舞蹈形式与东方哲学思想进行简单堆叠,而是通过做减法实现更高维度的综合,这可以为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转化提供有效参考。
<正>黄胜1969年生于江西上饶,1993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雕塑专业,现为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景德镇陶瓷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第三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教学团队”骨干成员、教育部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陶瓷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江西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副会长、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评审委员会委员、“赣鄱英才计划”江西省教育教学高端人才、江西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被中国轻工业部授予“中国陶瓷艺术与设计教育杰出贡献奖”。
康熙年间,民间画师聂璜所绘《清宫海错图》表现出兼具浪漫奇想与格物致知的深海艺术观:图谱内容上既有各类应用性极强的“经世而致用”的实用生物,又有各类无从考据的“极万变之状”的神奇生物;绘画技法方面则选择性借鉴了西画的标本式写实,同时又赋予了海物人格化特征,加之中国传统的图文赞结合的卷轴排列,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中西结合的博物画法;最后,从以图证史的角度来看,图谱中海物的“非不识不能尽识”,不仅呈现了当时经学的统治地位与玄学的盛行之风,也反映了清代相对保守的科学观与考据学的风靡,以及西学东渐后传统学人们试图调和人造学与自然学时手段的生疏与无力。
徐渭作为明代艺术转型期的核心人物,其书画艺术与多重文化身份成为海外汉学研究的焦点。文章通过梳理海外学者对徐渭艺术的多维阐释,揭示其研究视角从风格分析、政治文化关联到全球化比较的演进路径,并探讨其方法论对中国艺术史研究,尤其是明清文化艺术研究的启发。海外汉学研究不仅重构了徐渭的“狂士”形象,更通过跨学科融合,推动了中国传统艺术与世界艺术话语体系的对话。文章强调,中国学界需整合本土资源与全球视野,深化对徐渭艺术当代价值的挖掘。
盖州皮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辽南地区民俗文化的生动体现。研究基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盖州皮影实物、地方志、档案及田野考察,探讨了盖州皮影与民俗的紧密联系及其从清代至今的发展演变。研究涵盖请戏习俗、戏台习俗、演出习俗、戏班习俗和信仰习俗五个方面,揭示了盖州皮影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请戏习俗包括民间庙会、传统节日、祈年禳灾、行会戏和人生礼仪等,其演出形式和内容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变。戏台习俗揭示了固定戏台和临时戏台的特点及搭建规则。演出习俗展现了从准备到表演的全过程,包括乐器使用、角色分配等。戏班习俗则涉及戏班的组织结构、传承方式和收入分配。信仰习俗体现了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对盖州皮影的深远影响。
闽东畲族“娚夜歌”是畲族男女歌手通宵达旦盘唱的歌言,是畲族传统歌言盘唱的最主要表达方式。畲族“娚夜歌”的盘唱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畲族传统文化的不断演变过程中产生的一套固有行为的音乐活动,具有很强的仪式感。盘唱程序以时间为纵轴,以内容为横轴,讲究章法不逾矩。传统的畲族“娚夜歌”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文章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查阅等,对承载着闽东畲族人民丰富情感的“娚夜歌”场景进行复原,以保护与传承即将消逝的民族音乐生活。
文章以歌剧《与妻书》为实践案例,从跨媒介叙事、在地性重构与产教协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歌剧《与妻书》运用书信体独白与多媒体投影的跨时空叙事结构,借助建筑声学采样与可编程声场技术,构建沉浸式“历史声场”;通过提取福建本土地域文化符号,例如客家围屋纹样、闽南红砖瓦及潮州大锣鼓节奏等,结合家书原文碎片化合唱及闽剧“逗腔”曲牌的管弦乐变形,完成情感共鸣与地域美学的现代转化;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校企双导师制与师生共创流程为支撑,形成从文化溯源到产教协同再到价值再生闭环,产出优质文化成果。歌剧《与妻书》的创作实践验证了本土红色题材歌剧在艺术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既能实现艺术品质与教育目标并行,又具有可复制的推广价值。
在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为主导的音乐教育大背景下,中国传统器乐教学面临多重缺失,亟须在文化自觉视域下进行反思。闽筝教学存在着传习方式保守、系统性教学缺失、理论积淀有限及传播深度广度局限的问题,而未能在高校占据教学高地并建立闽筝自身的教学体系是问题根源所在。文章对闽筝教学体系的建构进行初步探索,认为其需立足于高校教学阵地,以传承、创新、传播三者为教学内容导向,引导学生在文化自觉视域下进行文化学习、文化阐释,并完成文化身份再建构,在赋能学生的同时适应闽筝文化的承继需求。
文章以“双高计划”为背景,探讨微短剧产业与高职院校影视编导专业群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指出,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微短剧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存在课程体系脱节、校企合作浅层化等问题。通过解构产教融合的政治、产业、教育三重逻辑,提出“三维协同”机制:微短剧产业学院生态圈、重构“三链贯通”课程体系、算法适配与商业变现能力。研究结合典型案例,验证了“四真”路径的可行性,为职业教育服务新兴文化业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