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

期刊名称:艺苑
创办日期:2005
主管部门: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刊期:双月
电话:0591-38268061
Email:yyzzs@vip.163.com
国内统一刊号(CN):35-1278/G0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2545

访问量:115769
日访问量:13

影视研究

  • 荒诞中的尊严觉醒与小人物的荆棘突围——2025年暑期档影片《无名之辈:否极泰来》分析

    周星;张震;

    电影《无名之辈:否极泰来》作为《无名之辈》的续篇,以一场荒诞的绑架事件为切入点,通过“戏中戏”的嵌套式叙事结构,展现了义乌商人陈三金与电视台导演薛芳梅在真人秀《再见渣男》中的命运纠葛。影片聚焦两人从对立到共同反抗的过程,揭示了这场绑架实为资本操控下的道德审判直播,探讨了小人物在全球化、资本化背景下的尊严困境。影片通过陈三金从“渣男”到“复仇英雄”的转变与薛芳梅的复杂角色塑造,深入剖析了媒介权力异化、舆论暴力及后真相时代的社会病症,在荒诞喜剧的外衣下,完成了对小人物生存困境与尊严觉醒的深刻书写,同时也呈现出叙事逻辑与角色弧光上的些许瑕疵。

    2025年04期 No.148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改编的困惑:作者复述与类型游移——2025年暑期档影片《酱园弄·悬案》分析

    李昕婕;关樱丽;

    陈可辛的电影新作《酱园弄?悬案》是2025年华语电影极具市场争议的类型片代表作。电影改编自中篇小说《翻案》,以民国奇案“酱园弄杀夫案”为蓝本,以明星演员阵容、犯罪悬疑类型、女性社会议题,试图冲击暑期档商业市场票房新高。然而却在影片叙事与女性表达之间难以平衡,争议广泛。文章从陈可辛的作者风格出发,聚焦影片类型取向、改编策略、叙事模式与美学风格,剖析类型片如何与社会议题深度结合,为理解电影创作趋势及社会文化映射提供范例,对电影如何在商业与艺术、娱乐与深度表达间取舍,提供思考借鉴。

    2025年04期 No.148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长安的荔枝》:历史语境中的职场转喻与现代性焦虑

    王小尚;张馨月;

    2025年暑期档影片《长安的荔枝》,以安史之乱前期的唐朝为背景,以基层小吏李善德遭逢“限时将岭南鲜荔枝运抵长安”这一近乎不可能完成的目标为核心叙事动力,演绎了一出荒诞的“打工人升职记”。影片通过符号重构与隐喻表达,再现了现代职场情境,精准捕捉并回应了现代社会中广泛弥漫的职场焦虑,在极限时间运送荔枝这一不可能性的结构化生产中,完成了对当代职场生存竞争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权力异化现象的批判。同时,电影中城市空间与乡村空间、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下价值观的激烈碰撞,成为社会高速发展下当代人现代性焦虑的显影,亦引导观众完成对浮躁时代的审视与思考。

    2025年04期 No.148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监控时代的多重罗生门:女性视角与真相困境——2025年暑期档影片《恶意》分析

    里晓行;王偌茵;

    影片《恶意》以滨江三院双人坠楼案为引,揭开网络暴力与人性阴暗面的残酷真相。《恶意》在表现四名女性角色与真相的关系,以及监控设备如何影响和构建真相方面,都具有独特特点。影片在视听语言与镜头运用,尤其是监控与摄像头的象征作用上进一步丰富了真相的层次,展示了技术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通过女性群像网络暴力、舆论操控、职场规则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和深刻反思。文章结合运用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劳拉·穆尔维的凝视理论等西方文艺理论,深入剖析影片中三位女性视角下的真相呈现,通过对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视觉语言的分析,也探讨了监控设备作为“全景敞视主义”装置在真相建构中的关键作用。

    2025年04期 No.148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戏剧戏曲研究

  • 后现代视角下荒诞派戏剧《椅子》的昆剧改编

    徐晨曦;

    后现代主义具有反传统性,在文学的实质、美学价值以及艺术再现方式等层面都形成了独特的见解。荒诞派戏剧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尤金·尤涅斯库作品《椅子》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自进入国内起便备受关注,不少编剧对其进行过创意改编。文章以上海昆剧团实验昆剧《椅子》为研究对象,从情节、人物、语言三方面分析该作品中后现代性的体现,感受抒情写意的中国昆剧如何表现西方荒诞派风格,以推动国外经典的中国化“落地”。

    2025年04期 No.148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娜·普图什金娜剧作中女性书写的三个维度

    明言;

    娜杰日达·普图什金娜是俄罗斯当代著名女性剧作家,其剧作中对女性的细致刻画,展现了社会变革背景下女性思想及行动上的深刻转变。《比萨斜塔》和《我预先支付!》是娜·普图什金娜反映俄罗斯当代女性生活的女性戏剧,也是剧作家从刻画女性困境到认知“他者”身份、再到觉醒“主体”地位的女性书写的具体体现。文章以娜·普图什金娜这两部戏剧作品为研究对象,立足剧本创作的时代语境和“他者”理论,探究其剧作中女性角色从“他者”到“主体”、意识与行为的整体变化,揭示剧作所体现的该时期女性的思想觉醒和身份重塑。

    2025年04期 No.148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文旅融合视域下福州沉浸式戏剧成功路径探析——以《雀起无声》《风起末园》为例

    刘俊良;

    沉浸式戏剧是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其本土化实践对地方文化传播与旅游发展具有显著意义。而本土化叙事、多维互动机制与专业演员素养是福州沉浸式戏剧成功的重要因素,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模式。其中,以福建省人民艺术剧院打造的《雀起无声》与《风起末园》作为福州的沉浸式戏剧典范,为福州文旅的发展带来巨大流量,成为福州旅游的文化新名片。为此,以《雀起无声》与《风起末园》为例,探讨福州沉浸式戏剧在文化传播与观演关系方面的创作共性,对今后沉浸式戏剧与文旅结合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2025年04期 No.148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音乐与舞蹈研究

  • 根底·养心·共济·文脉:侗族古歌的文化功能研究

    王红;

    侗族古歌是聚居在桂、湘、黔毗连地区的侗族先民以自己熟悉的语言和方式反映当时的社会思想和生产生活的诗歌创作,是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人类学功能论来看,侗族古歌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特征,从实用性、伦理性、审美性等方面展现了与侗族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侗族古歌是反映侗族先民社会生活的艺术创作实践,是以侗族民众为中心纽带的文化共建,以歌释源,以歌养心,以歌传情,以歌承创,展现出古歌艺术审美无功利性和社会文化价值目的性的完美统一。

    2025年04期 No.148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苏南地区声音景观的跨文化流动与体系建构

    朱磊;

    苏南地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其声音景观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苏南声音景观的构成要素、仪式功能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重构,彰显了声音感知在不同情境下依托结构化的人类实践所生发的跨文化流动,并反渗至主体的文化传播或艺术表达。这个过程超越了个体的表层经验,成为明确的功能性存在,构建了声音景观用于联结不同主体的生成与传播体系,深刻影响着声音景观的时空延展。

    2025年04期 No.148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吉他化、舞曲化、多元化:阿尔贝尼斯《港口》的艺术特色

    万春;

    伊萨克·阿尔贝尼斯的《伊比利亚》组曲堪称西班牙钢琴音乐的美学分水岭,其十二首音诗以高度凝练的音响叙事重构了伊比利亚半岛的文化记忆。作为组曲之一的《港口》,展现了西班牙民族音乐现代化转型的美学路径。文章通过对《港口》艺术特色的分析,揭示作曲家如何将吉他演奏的声学特性、弗拉门戈舞蹈的原始能量与印象派音色技法进行创造性融合,实现钢琴音色的吉他化转译、舞曲化节奏与音响风格的多元化塑造。

    2025年04期 No.148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8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陈旸《乐书》AI智能体:DeepSeek与知识库协同应用研究

    陈哲;

    文章聚焦于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音乐典籍融合创新的研究,以北宋陈旸《乐书》为对象,探讨构建基于DeepSeek大语言模型与知识库技术的协同应用框架,通过对《乐书》内容结构化存储,结合优化模型语义理解能力,进行支持多轮对话的交互式AI智能体开发,突破古籍数字化语义碎片化瓶颈。该研究可以为《乐书》知识活化提供“知识锚定+语义引擎”技术范式,借助移动端微信小程序,实现学术研究与文化科普交互融合,对文化典籍数智化传承探索可行且具有文化价值的复用路径,助力福州“乐圣”文化IP打造及多领域创新发展。

    2025年04期 No.148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9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艺苑画廊

  • 在地叙述与精神返乡——许志挺山水画作品赏析

    翁志承;

    <正>近些年来,画家深入生活采风写生成为画坛的一道特别亮丽的风景线。画家许志挺就是其中一位勤奋的践行者。由此,莆田的山林乡野常常有着他孜孜以求的写生创作身影。他关注莆田山林乡村的山水景观,其中莆田新旧二十四景、状元故里等山水景观成为他阶段性描绘的主体。这些山水景观是莆田人文与自然交融的经典记忆,它们既是自然景观的集合,也是历史文脉的见证,承载着世代莆田人的乡愁与自豪,是地域文化的浓缩载体,如九鲤飞瀑的灵动、湄屿潮音的澎湃、木兰春涨的生机、绶溪钓艇的闲逸等等,这些景观不仅凝聚了山水之美,更沉淀了历史、传说和民俗的独特情结,承载着莆田人千百年来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都在诉说着莆田人对家乡“山海协奏、文武并济”的认同,成为一代代莆田人心中“文献名邦”的无声注脚。

    2025年04期 No.148 55-5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美术与设计研究

  • 雄浑壮美与随情而至——唐代麻纸书法作品审美意蕴研究

    郭延龙;翟思琦;

    唐代为华夏书画艺事繁盛之朝,彼时麻纸于书法创作间,其功用不可轻忽。文章意在深析唐代麻纸书法作品所涵之独特审美意蕴,探其艺术魅力之源流。麻纸为唐代常用之纸,其质坚韧,可以为书写之士提供理想创作的载体,使其笔墨表现力臻新高。唐代麻纸书法之作,非但显超卓技艺水准,更蕴深厚文化内蕴与审美理念。其映当时社会之昌盛繁荣,表时人于自然、人性之深切领悟。其所传之审美风致,成唐代文化精神之生动写照。研究唐代麻纸书法之审美意趣,不仅有助于洞悉唐代书法艺术之辉煌伟绩,也可以为今世书法创作与艺术审美探究提供珍贵的历史镜鉴。

    2025年04期 No.148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基于TouchDesigner的蜀绣纹样数字化重塑策略研究

    朱光良;

    在TouchDesigner视觉编程技术的工作程式中,探索新时代语境下蜀绣纹样的传播样态及流转方式,以动态、交互的沉浸式体验场景为驱动力,构建蜀绣纹样高质量重塑的数字化路径,促进其扩散机制的多元化生产和叙事效能的指数化提升。通过分析蜀绣纹样在TouchDesigner中的数字演变特征,窥探人机交互过程中蜀绣纹样跨感官交互的现实表征,并基于重塑流程进行视觉样本的实践探索,为蜀绣纹样的再设计、再编辑、再转译提供数字化的创新路径,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渗透提供参鉴思路。

    2025年04期 No.148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6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非遗研究

  • 技术转译与文化守护:AIGC视域下非遗活态传承范式创新研究

    姚远;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代际传承断层和传播适应性不足的双重挑战。文章聚焦于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要素、方式及内容,探讨AIGC在其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AIGC推动非遗实现从“静态保存”向“动态再造”跨越,通过构建基于感知与认知双重维度下的沉浸体验与多向互动模式,使非遗体验从“在线观看”转型为“在场参与”。同时,人机协同的内容生产与智能分发模式激发了大众共创,推动非遗从单向展示向互动传播转变,从而实现系统保护、内容创新与精准传播的整体提升。尽管AIGC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范式创新的可能,但必须注重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融合,兼顾伦理规范与制度保障,确保技术转译与文化守护之间的动态平衡。

    2025年04期 No.148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被观看”的非遗:牛儿灯传承中的机制协同困境与文化再嵌

    王英杰;黄斯禹;

    牛儿灯是四川地区典型的农耕民俗表演艺术,自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逐步建立了家族传承、社区参与与政府扶持并存的多元机制。然而,机制“在场”并未带来传承“实效”,青年断层、文化认同弱化、资源整合不畅等问题日益突出,传承困境依旧严峻。文章在系统梳理牛儿灯历史渊源的基础上,聚焦运行机制中的结构性张力,揭示文化嵌入不足与制度执行碎片化的深层症结,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地方实践,提出机制协同、社区共创与媒介更新等活化路径,旨在为传统民俗类非遗项目的可持续保护与动态转化提供理论参照与实践启示。

    2025年04期 No.148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游客体验视角下泉州簪花非遗旅游的多维创新路径研究

    叶宁玉;彭如诗;高怡;

    泉州簪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蟳埔女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创新的旅游体验方式而受到广泛关注。文章以游客体验为核心视角,基于社会建构理论,分析泉州簪花非遗旅游在预期体验、在场体验、追忆体验三个阶段的建构过程,探讨其体验创新思路与发展路径。研究发现,泉州簪花非遗旅游通过媒介传播、中式美学表达、游客共创参与、产业规制保障等多维创新,推动了非遗旅游体验的深度发展,可以为非遗旅游产品开发和运营提供重要借鉴。

    2025年04期 No.148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以福建民俗博物馆为例

    刘锌;

    博物馆是保护、展示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民俗类博物馆更是承担着弘扬地域文化的重大责任。近年来,开发并推广文创产品成为博物馆传播地域文化的常见手段。随着观众对文创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各地区博物馆开始尝试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遗元素与文创产品设计相融合,完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表达“双向奔赴”。文章以福建民俗博物馆的非遗文创产品为研究对象,归纳出以地域文化为核心的非遗文创产品三大设计原则,并结合案例从产品原型选择、设计元素提取、色彩配搭以及图像寓意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期望通过这些探讨,为地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参考,为博物馆非遗文创产品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2025年04期 No.148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艺术教育研究

  • 从守界到跨界:艺术类毕业生跨领域就业的能力提升与政策支持

    韩秋娟;郑元凯;

    在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热度持续攀升,就业形态呈现新态势。伴随艺术领域与科技、文化、商业等多领域的深度交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路径正经历从“固守单一专业领域”到“探索跨界多元发展”的深刻变革,然而其就业质量并未随就业形态的变革而同步提升。在“守界”与“跨界”的辩证关系中,需政府、高校、企业等社会各界协同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实现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路径的有效拓展与持续优化。基于此,文章聚焦艺术类毕业生跨领域就业问题,深入挖掘其能力提升路径,并探索与之适配的政策支持体系。

    2025年04期 No.148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非遗与高职影视编导课程思政融合共生研究——基于文化生态的探索实践

    翁燕;

    为突破高职影视编导专业课程思政中思政悬浮化、非遗资源碎片化利用的困境,文章尝试用文化生态学理论,从理论、逻辑、路径三个层面探索非遗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方式,通过顶层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要素三个路径的优化重构,希望实现非遗活态传承与思政教育的双向赋能,为高职影视艺术院校提供可参考的生态化育人方案。

    2025年04期 No.148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